當人們穿著正式西服時,一定惠搭配一條漂亮的領帶,整個人因此顯的既美觀右大方,又給人以優雅英俊之感,然而,象徵著禮儀的領帶,卻是因緣際會演變而來的。你知道領帶的由來嗎?
領帶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傳說--
第一個傳說是以前法國與外國發生戰爭時戰敗,有東歐某國之騎兵對其著駿馬昂然進入巴黎,每一個士兵的頸部均圍以白色的絲巾以為標記,巴黎市民看見以後覺得很是好看,於是紛紛起而效尤。從此由領巾而領帶之風氣就開始了。
第二個傳說領帶是英國婦女的發明。英國當時仍是一處落後的國家,在中世紀時,社會地位較低之英國人常以豬、牛、羊肉為食,而且進食時不用刀叉,而是用手抓起肉塊放在嘴中啃咬。由於那時尚無刮鬍刀,成年男子都蓄著亂糟糟的大鬍子,進食時,弄髒了下巴就用衣袖去抹。婦女經常要為男人洗這種沾滿油垢的衣服。在不勝其煩之後,她們想出了一個方法,在男人的衣領下巴掛一塊布條,可隨時用來擦嘴,同時在袖口上縫幾顆小石子,每當男人們再按老習慣用衣袖擦嘴時,就會被石子刮傷,於是乎英國的男人們改掉了以往不文明的行為,而挂在衣領下的布和綴在袖口的小石子自然也就成為英國男子上衣的傳統的附屬物—繫在脖子上的領帶和縫在袖口的袖釦,並且逐漸成為世界流行的式樣。
法國皇帝拿破崙率領軍隊過阿爾卑斯山脈進攻義大利時,由於天氣酷寒許多士兵因而感冒流鼻涕,行軍匆匆之際往往順手用袖口擦鼻涕,使得軍容極為不堪。拿破崙看了以後雖不忍苛責但是亦覺不妥,於是心生一計,也就是與英國婦女相同之方式,在士兵的衣領下掛一塊布,可隨時用來擦鼻涕,同時在袖口上縫幾顆小石子,以免士兵用袖子擦鼻涕。從此軍隊之軍服就有了領巾以及袖釦了。而西服亦由軍服演變而來,因此領帶與袖釦自然保留了下來。如果不相信的話,請注意所有正式之西服之翻領部分一定有一空的釦眼,但是卻找不到釦子即可證明了,因為本來領子是翻上去以便天寒時可以扣起釦子保暖之用,後來當作禮服後自然不需翻起領口了,釦子不見了,釦眼卻一職做傳統保存了下來。
第三個傳說--
領帶始於羅馬帝國時代。那時,士兵們脖子上戴著一種類似圍巾和領帶的東西。直到1668年,領帶在法國才開始變為今天這種樣式並發展成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那時候的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便地耷拉著。而領帶下面還有三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絛帶。
1692年,在比利時的斯騰哥爾克的城郊,英軍偷襲了法國兵營。慌亂之中,法軍軍官無暇按照禮節係紮領帶,只是順手往脖子上一繞。最後結果,法軍擊潰了英軍。於是貴族時裝中又增加了斯騰哥爾克式領帶:它用鑲花邊的細麻布製成,一端從坎肩的扣眼裡穿過了。
斯騰哥爾克的英雄們名噪一時,連婦女們也競相係斯騰哥爾克式領帶。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國又興起了新的領帶浪潮。人們係起白色和黑色的領帶,甚至在盥洗時也係著馬德拉斯布領帶。領結比以前係得更緊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結花結領帶。第二帝國時代1852—1870年素有領帶的發明時代之稱。
還有一種說法......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人西征橫掃歐洲,當時的蒙古人對抵抗強烈的地區人民,往往採取殘酷的屠城手段,也常把把俘虜用繩子套住、脖子綁住、雙手拉在馬後方,蒙古人這次的西征西洋史上稱之為「黃禍」。
後來西方人為了提醒不要讓中國人再次『危害世界』,因此就在脖子上打了一個繩結,經過時間的演變,成了今天我們使用的領帶,這就是領帶的由來。
---------------------
小編:看了這麼多的說法,不曉得您相信那一種呢^^